靈基故事

經歷過動盪不安的日子,被親人所遺棄的日子,終於都迎來了曙光。

原來擁有一個「家」的感覺是如此美好的。

靈基作為一個育嬰院,讓一班苦海孤雛能夠尋回「家」的感覺。

一同生活,一同領受,互相鼓勵,互相分享,當時在靈基的宣教士以生命影響生命,孕育出無數大大小小的故事,當中有開心的,也有傷心的;有輕鬆的;也有沈重的。

這些靈基的故事,絕對值得我們一再細味。

葉大衛故事

我是葉大衛,這名字是由我的Mama,Miss Dibden (靈基育嬰院院長) 給予的。我是第一批被送到育嬰院的嬰孩,聽Mama說我是被一位精神有問題的女士送上來的,我想她就是我的真正媽媽,其他的孩子,有些由警察送來,有些由郵差送來。戰後的生活都很困難,再加上中國傳統重男輕女,送來的大部份都是女嬰,曾幾何時靈基育嬰院有76個孤兒住在一起,男孩子卻只有5人。可能我是第一批送來的男孩子,所以,大家都以為我是年紀最大的!我這個大哥哥還要經常幫忙女孩子梳辮子呢!

Mama的姓氏(Dibden)讀音與中文字「葉」相約,所以我們一班孤兒也姓「葉」。試想想,一位英國的女士孤身來到香港,肩負著照顧一班小孤兒,那是一件多麼偉大的事啊!記得1964年,我已經被安排來到美國一個家庭生活,我是其中一個幸運被領養的孩子。可是,有一日,我從報章上看到Mama因為當時政府限制機構收容孤兒的數量,必須傷痛地結束育嬰院,並要將一班孤兒送到外國被領養。在美國看到這個消息,勾起了我對Mama和兄弟姊妹的掛念,當時只有十歲的我,便毅然孤身回到香港。回到育嬰院,已是他們即將離開育嬰院的一天,我躲在大石旁的一棵樹後,默默地看著Mama他們要走了,留下自己孤單一人,眼淚就忍不住掉下來了。

雖然這些已經是過去了的事,可是,育嬰院內的一點一滴我永遠也不會忘記。在育嬰院的十年間,我們有如生活在天堂,Mama為我們安排了馬姐照顧我們的起居飲食,不用自己為生活而擔憂,還經常收到西方人送來的禮物呢!當時Mama會將收到的禮物由二樓Mama的走廊拋下來,我們一班孩子就站在操場上收禮物,收到禮物的孩子最開心了。每天早餐後,我們也會上課,我們學習英文字母,唱英文兒歌,還玩玩具呢!我們當時最喜歡的玩具就是留聲機了,這都是外國人送來的禮物。我們還有特別的獎賞呢!Mama把乖孩子的名字寫在白板上,乖的孩子都有特別的獎賞,當看見自己的名字時,我們就特別興奮!

在育嬰院,我大概是最調皮的,記得曾經把臉頰壓在玻璃窗上玩遊戲,結果,「呯」的一聲,整塊玻璃窗爆裂了,弄得自己背部及臀部也給玻璃碎割傷,當Mama找尋真兇時,我強忍受著痛苦不敢承認,可是,最後還是被發現了。可幸的是,因為Mama忙於幫我夾起一條條刺在皮膚上的玻璃,根本不能懲罰我啊!

自育嬰院結束到現在,已經四十個年頭了,可喜的是,我們無論身處那一個國家,大家仍會保持聯絡,也會間中回到育嬰院,即今日的靈基營,我們也會永遠懷念我們的Mama,以及她所開辦的育嬰院。

葉寶衛故事

葉大衛是我的好朋友,好兄弟。今天重回靈基,令我再一次回想起兒時大衛背著我上山下山的情況。我一直很擔心靈基會被政府拆卸,但當看到每次在門前的石級拍集體照的時候,心情難以形容。

終於回到我的「家」了!已有十多年沒有回到這個地方,幸好一磚一瓦沒有很大的變化,唯獨是現在屋簷的麻雀已少了很多。記憶中,那時很多麻雀會飛到操場上啄食我們給牠們的食物,不亦樂乎!操場是我們的遊樂埸,盪秋千、玩玩具、踏單車,而且更是Mama獎勵我們的地方,我們會排成一行行準備領取獎品,有時是糖果,有時是零用錢,多美好的回憶!

Mama從小就培養我們儲蓄的習慣,每人各有一個錢箱,錢箱上有自己的名字,Mama將錢箱放好,每月Mama與我們一起點算自己的錢箱內的銀元,無論誰的錢比較多,大家都是高高興興。

望著一間又一間的房間,回想起一起吃飯、一起洗澡、一起睡覺、一起學習、一起‥‥‥ 雖沒有其他孩子那樣幸運,有小兒麻脾症,自小行動不便,亦因此未能到外國生活,只有留在香港。我的信仰令我明白知足常樂的道理,讓我從Mama身上看到耶穌基督對我的照顧,雖然自小沒有父母的關愛,卻沒有缺乏,最美好的日子都在靈基渡過。